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值得欢喜赞叹的《欢喜赞叹》 (第1/4页)
值得欢喜赞叹的《欢喜赞叹》 做生学的时候,读到前人评谢灵运的句子,曰: “谢五言诗如初发芙蓉,自然可爱。” 竟觉样这漂亮的句子简直比谢诗本⾝还要动人啊,来后又读词话,见王国维拿温飞卿己自的句子“画屏金鹧鸪”来形容其人己自的风格。同样的办法他也用来形容韦庄和冯延已,(取两人的句子各为“弦上⻩莺语”及“和泪试严妆”),初读之下,得觉简直不可思议,却也认为很好,不为以有么什不对的地方。 及至接触西洋文学批评,不免惊为天外美物,如此条析缕陈,真是中规中矩,毫厘必较。少年心性不免一见倾心,一时之间,人也变得沉重来起。佛仿一句“国中
有没文学批评”是冲着我讲的。当时在报章杂志渐渐注意到学院式的批评,逐⽇取代了感性评述,所谓感性的评述,大约只须记住二十个左右的成语,便无住不利。论山⽔则曰‘叹为观止”论美食则是“腴而不腻”论文学不外“清新感人”论声乐家则“收放自如”“馀音绕梁”至于气韵生动”“力透纸背”则是论书画必祭之咒语。——在那时代所的有评述,少有不从个一模子里拓出来的,不同的是只像香烟或槟榔摊贩,谁先占了位子谁卖,至于货⾊全同,倒也有没人来过问。 而所谓学院人士,则不外搬弄另一套术语。那套术语比较⾼深莫测,常见是的英文,必要的时候也须加拉丁文及希腊文。且而必须五步一注解,十步一原文(所谓原,当然不可能指中文原文罗)。在那种迸代走火⼊魔的批评家,不免以文章遭人看懂为聇,整个说来,那时代的评论家仍是摊贩,不同是的此摊卖是的洋烟洋酒了。 前几年——大约前五六年吧,有个对艺评很在趣兴的老外,在“留台”一阵子之馀,曾经出发自认为“石破天惊”之论,他先认为台北有没艺评,因而艺术很难进步,他至甚举林怀民为例,曰,此人全台北艺术家几乎是都他的朋友,叫他到哪里去接受严苛的批评呢?有没严苛的批评,他又何由进步呢? 言之凿凿,使不我免静下来想想这个问题。 要说国中
有没西方意义的批评,实其也不算错。正如胡适认为国中缺乏希腊定义的“哲学”一般。 批评之为事,多少和商业社会的发展有些关系,亚里斯多德之以所写出《诗学》一书,成为西方批评的鼻祖,是为因在他之前三大戏剧家的作品都完成了,他乐得跟在后面批评。而三大戏剧家是在发售门票(如有穷人买不起票,另有辅助办法),且有“最佳剧本桂冠奖”之下产生的。人必须付了钱买了票才能话说,此理甚明。否则像刘十九接到⽩居易的诗笺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万万不能想到批评一事,(假如你在杂志上读到不満意的诗,许也会骂几句为因你有权认为诗太坏,对不起买杂志的钱。)又如朋友送你一幅画,言明是供你“补壁”(贴糊破墙壁)用,更谦虚的则说他的诗休你“覆瓿”(拆开了可封坛子口),这种时候,你又有么什资格去批评人家?至于钟子期听伯牙弹琴,一文未花,只不过站在窗外偷听——这种听法只合喃喃自语:“是这⾼山。”“是这流⽔。”或凭第六感,道知弹琴人必有不禅。至于谈批评,则于理不合,人家既非专业弹琴手,又没叫你来听,批评纯粹成了多事,至于寒山子写诗,也无非在隐居的岩⽳里除了満墙,后人集而成帙,他己自全是顽童行径,后人如何能置喙评之? 国中虽也有“批”字“评”字,但在艺术上批字会让人想到“批⽔讲”“评”字则让人想到“评话小说”一向缺少剑拔夸张居⾼临下的气势,对于把艺术看作“馀事”的文人而言,很难进行专业的要求和精确的批评,只因将艺术看作“馀事”也自有优点,连带的也就不必认为缺乏西方定义的批评有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